武隆天坑寨子民俗文化旅游区地处重庆市武隆喀斯特世界遗产核心地,是武隆喀斯特旅游区(5A级旅游区)的重要景区(点)之一,因在两个姊妹天坑(中、下石院天坑)中居住和生活着50户土家原住民而得名。景区集雄、奇、峻、秀、幽、绝等特色于一体,自然环境优美、壮观,特别是原始的土家族村落、特色建筑、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保护完好,民族风情尤其浓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传承基地,是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外景拍摄地,是国内外宾客生态观光、科普探险、全景体验土家风情的旅游胜地。
中石院天坑是“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武隆县仙女山镇明星村,是目前世界上口部面积最大的圆形天坑,天坑地势顺地层倾向往东南倾斜,侧坡上生长有杉树和青冈等林木,坑底分布有梯田,缓坡处建有村落,游走在深邃的天坑内,鸟语花香,别有洞天,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中石院天坑发育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中。
森林茶屋是土家人外出劳作或归家途中休息、喝茶的地方,也是土家人经常聚会、活动的场所。土家茶文化有“野、杂、趣”的特点。茶的种类除有常见的叶茶外,还有以五谷杂粮做成的果茶、根茶、豆子茶、糊米茶、炒米茶等。喝茶的形式也富有民族个性,喝茶过程中还经常表演唱山歌、吹木叶、吹咚咚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花灯(秀山花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等节目,形成了丰富、健康的土家茶文化。
对歌台是土家人经常对唱山歌(其中的桑植民歌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地方。土家山歌是土家人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并传唱,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民族情感、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的歌曲总称,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个性。歌词多采用七字句、五句子歌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土家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歌唱特点,以音高、音色、力度和时值上的细微变化,以“滑”、“倚”、“颤”、“假声”等手法的不同运用,体现出土家族山歌歌唱中特殊的内涵。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舍巴)”或“(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隆天坑寨子旅游咨询电话:023-63655774、400-023-6800
消息